近期,就在大平台扎堆奔赴海外上市的同时,P2P中小平台却是另一番景象——不少中小平台正着急地寻求“买家”,渴望尽快“卖身”成功退出行业。 回首去年,P2P行业步入融资高峰期,在或真或假的面纱掩盖下,似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平台都能轻易拿到千万风投,然而,同期伴随着风口的是持续了一整年的跑路潮,以及下半年愈演愈烈的资产荒、资金荒,再加上年底“e租宝事件”的雪上加霜,P2P行业名誉度跌至谷底。运营与合规成本的上升,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都是它们意欲退出的主因。对于一些经营不善,融资受阻的平台来讲,转让成了一条不错的出路。 而就行业眼下形势看,萌生退意的平台想要找到一个合适且愿意掏钱的“接盘侠”,却显得并不容易。 目前,想要寻求买家的P2P理财平台基本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平台规模不大,;二是平台盈利能力差,尚未实现盈利,目前依然处在不断投入的阶段;三是合规成本不断上升,主营业务被迫转型但并不成功,导致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而对于上述的这些情况,选择明哲保身一来可以不必再持续投入,二来可以实现良性退出,对投资者是好事,对平台持有人而言,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退出的成本。 P2P平台通过转让的方式,退出市场或实现转型,是行业理性洗牌调整的一个表现,也是对于投资人保护和市场信心有益的方式。业内人士分析称,这类“求收购”的P2P平台,大多数并非存在严重的合规性问题,促使它们急于出手的症结在于经营性困境,其中不乏一些成立时间长、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老平台。 小宝金融CEO谢天来表示:急于被收购的平台一般是缺乏“金融”的核心属性的,这种属性是指风险管控和信用识别的能力。有些小资本玩不下去了,没有特色的平台也难以为继,一些平台运营选择快速TX离场。当然,网贷行业无需太悲观,也没有必要“混吃等死”。而事实上,与去年大批上市公司寻求P2P合作的景象不同,2016年以来,集团公司在选择网贷平台合作时的态度越来越谨慎,因此,很多平台在“卖身”的过程中,大都是有价无市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