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拼多多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PDD,最终发行价定为19美元,位于16美元/ADS-19美元/ADS发行区间上限。按此定价,如果算上拼多多授予和发行在外的股票期权(接近5.82亿股),且期权完全行使,拼多多发行总股份将增至50.1亿股,估值约24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624亿元)。 先来看一组数据:拼多多在2017年全年交易额(GMV)为1412亿元(226亿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额为662亿人民币(106亿美元)。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拼多多订单总数分别为43亿单和17亿单。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月活跃用户为6500万人,截至2018年3月31日,月活跃用户1.03亿人。一个季度,月活增长近4000万。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的12个月内,拼多多平台活跃商户数量超过100万家。 这些数据,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拼多多将成为中国第三大电商平台。 长久以来中国的电商格局可以说是双雄并峙,一是阿里巴巴,一是京东商城,在他们的夹缝里,还有像唯品会、蘑菇街这样的企业勉强支撑。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仅仅用了短短三年,拼多多就异军突起,不仅远超唯品会、蘑菇街等前辈企业,甚至成为能与阿里京东两大巨头抗衡的第三大电商平台,三足鼎立的电商格局若隐若现。 那么拼多多为什么能在短短三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 拼多多的用户群体,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这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低于大城市,但是他们也同样迫切需要通过全自动洗衣机、空调、液晶电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如何让他们能够买到低价又质量可靠的商品,拼多多想到了利用社交拼单模式,直接连接了“人”和“货”,去掉中间的广告宣发、渠道成本,从而大大节约流量购买成本,“精选+低价”成为拼多多的致胜法宝。 回看拼多多的逆袭之路,从发掘市场空间到创新商业模式,和近年火爆的P2P行业何其相似!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始终无法从银行等间接融资渠道中得到满足,同时投资者又面临投资信息不对称、投资起点高、投资风险高等诸多问题,这就为P2P金融平台发展提供了空间。 自2006年第一家P2P平台成立,到随后几年行业大爆发,银行系、上市系、国资系、民营系和风投系各门各派纷纷上马P2P平台,再到2015年全国成交额突破万亿,正式上线运营的平台超过两千家,再到合规备案背景下频现暴雷潮,P2P行业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正如阿里和京东在电商领域洗牌时脱颖而出一样,P2P行业也有像宜人贷、陆金所这样的头部企业勇立潮头;也正如拼多多后发逆袭阿里京东一样,P2P行业也有像极光金融这样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极光金融以其高安全高收益的优质借款项目逐渐赢得广大投资人的青睐,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精神和拼多多异曲同工。 总的来看,作为后发企业,在实力、经验、口碑等等方面相对于头部企业都处于下风,但是只要把握住市场脉搏,找准商业模式,发展壮大甚至逆袭都是有可能的。愿各行各业都多一些像拼多多、极光金融这样的企业,为行业吹来新风带来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