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房,很多房没人:加杠杆去库存就是一场金融灾难
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就将“去库存”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为此,中央跟地方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降息、公积金政策调整、下调商业贷款首付比例、松绑外资进入楼市、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负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暗示,包括利率与头期款都还有下调的空间。有超过130个城市各自颁布了“去库存”新政策,几乎每周都有楼市政策出台。中国政府正努力化解“很多人没房”跟“很多房没人”并存的现实困境。有学者认为新政策可望激励民众购房意愿,但也有人认为这将加剧中国的城市分化。房产政策下,马上受到影响的并非库存量积压的二线城市,反而是深圳和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深圳房价从今年到现在已经高涨了50%,上海高涨了20%。2016年1月,全中国平均房价创造了过去一年半以来最大的涨幅。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政府的房产政策对“去库存”略有成效,但是显然也造成了房价的局部过热,并且产生了资产泡沫。这或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一定逃不掉的隐忧。投资理财前,先看滴友课堂微信,这里有最新金融资讯。滴友课堂顾姐观点:中央政府不断强调房产去库存,那为何房价一直降不下来呢?即使是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丝毫未有松动迹象。学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该还记得有这么一个场景,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资本家宁可把牛奶倒进水沟,也不让那些穷人喝到便宜和免费的牛奶,这是资本家的本性决定的。中国的地产商比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更加“为富不仁”,反正钱是银行的,地是抵押的,盖房的钱是欠着民工的,要死一起死,反正就是捂着不降价。买房者不买,卖房者不降,房产销量持续低迷,房价居高不小,这样的僵态大概持续了2014-2015年的2年,库存去不了,土地卖不掉。这时,政府着急了,必须出大招,一方面让让房价稳中有升,一方面刺激买房者要赶紧动手买房,于是有了2016年年初的首付比例下降,税费下降,央妈放水等措施。于是我们看到了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房价的爆发式上涨。政府为何要在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的这个时候发动这轮房价上涨呢?说到底还是因为整个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的风险马上要爆发了。经济方面,PPI连续经历48个月的断崖式下跌;占GDP三分之一的外贸出口基本没有了,甚至成了负数;大部分制造业工厂都关闭,钢铁、化工、水泥等重化工业基本全军覆灭;消费在勉强地支撑着,但这只是人们维持基本的生存所必需,随着经济的下滑,消费早晚也会下跌的。经济方面的下滑必然传导到金融系统,而金融系统的最大危机,不在股市,不在居民住房贷款,也不在企业贷款,而在地方政府债务。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数据和估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概是30万亿左右,这还只是审计数据,而不是财务意义上的数据,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只有天知道。这是一个黑洞,也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处理不当,真有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除了政府信誉受损之外,整个银行系统都可能崩溃。中国现在最大的风险就是地方债务,全国性的债务和地方债务加起来已经占了全体中国GDP的220%,跟欧债的差别就是基本上没有外债,但是债务太高也使得最近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将中国的政府债务评级展望从稳定调降至负面。 有个段子很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经济的这种尴尬:过去24个月里,我们把美利坚曾经奏效的救世良方挨个体验了一遍:1: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刺激需求;2:马歇尔计划的一带一路;3:克林顿的互联网加万众创新;4:弗里德曼的货币供给理论;5:里根的供给侧改革,哦还有熔断制;最后又回到我们熟悉的房地产拉动经济上……只不过,调控却被市场充分利用了,一些房地产中介不惜做起了房产做市商的事情,搭建金融平台,勾结一些企业,通过拉高房价向银行骗取低息贷款,以缓解资金压力,你政府敢放3倍的杠杆,我就敢放到5倍、10倍,结果是促使房价迅速拉高。这一结果显然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任何疯牛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能承受得了吗?目前中国最需要警惕的是要去杠杆降风险,绝不能用加杠杆的办法来促销售、去库存。因为如果楼市出现暴涨暴跌,对经济的打击将难以估计。股市在5000点时的总市值为60万亿元,与居民的银行存款接近,而且其中有50%左右是国有股或法人股,与投资者直接相关的市值只有20多万亿。而楼市的总市值至少在200万亿元以上,是个人投资者持有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以上。从全球经济史看,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由房地产危机导致的,只要楼市出现大的波动,经济与金融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滴滴理财(didilc)以专业精神传递投资理财正能量,用精炼语言阐述深刻金融逻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