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投资理财误区有哪些?
有很多朋友谈p2p色变,认为p2p就是高风险,跑路,爆雷的代名词。还有一些朋友非常重视理财,在对比过多种投资方式之后觉得p2p是值得投资的,但由于在网上接收了太多的讯息,无法分辨,所以造成了一些误区,今天掌中财富就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普遍误区”,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入坑了没?错误认识“分散投资”
投资讲究分散风险,所以有些人为了安全把资金放在十几个P2P平台上,其实这样做反而增加了风险,因为分散风险注重的是投资种类的分散,即多元化投资,而非集中在同一类产品上。
用户最好根据产品期限的长短、风险和回报率的高低合理配置自身资产在不同投资领域的投资比例,在投资P2P时也要综合评估几家不错的优质平台,切勿遍地撒网。建议投资平台不要超过三个,容易管理。
错误认识收益和风险的关系
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这是金融行业恒古不变的定律。P2P的走红也正是因为其拥有低门槛、高回报的特性。以致有些用户在投资前不考察评估,盲目追求高收益。
另一方面,很多朋友片面的认为收益高的平台意味着高风险,那就转投低收益的平台,这样总安全了吧?
其实不然,当前很多低息平台,主要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投资者,很多新人觉得只要收益水平比银行理财的5-6%的收益高,就可以接受,因此很多平台利用投资人的心里,故意压低利率。掌中财富明确告诉大家!仅通过预计年化收益高低就判断平台是否安全是非常危险的投资思维,因为相对于高收益高风险平台来说,低收益高风险的平台同样比比也是。
错误认识标期长短与风险的关系
过去P2P行业盛行跑路潮、倒闭潮,导致投资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平台怎么吸引投资人呢?主打短期标,期限越短越好,以致P2P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市场只认短标,那我就算是长标短拆也在所不惜。常年累月,投资人就形成了这样的认知,“短标更好,短标更安全”,以1-6个月为最佳,6-12个月要酌情考虑,12-24个月要更加审慎。
从资金的灵活性和利用率上看,一方面,短标借款周期短,资金能够快速回笼,投资人既拥有了“落袋为安”的安全感,也放大了资金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很多平台为了招揽人气,会不定期推出投资返现、投资有礼的让利活动,资金短期多次回笼,投资人就能多次参加让利活动,也算拉高了整体收益。但短标也有其局限性,首先,资金容易站岗,这种现象在资产端疲软的时候尤甚,回款了很高兴地要续投,结果一看,要么抢不到标,要么投标的队伍已经排到半个月外了,白白浪费十天半个月的收益。其次,短标利率容易受大环境影响,近年来受到央行多次双降的推动及监管的施压,降息已经逐渐成为P2P行业的常态,一旦平台降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将是短标,而长标由于还款周期长,只能维持原有利率,利率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从平台运营的角度来看,短标过于密集也不是什么好的信号。第一,短标越是密集,平台的集中兑付压力就越大,碰到钱荒的时候,资金出现负流入,平台的处境可想而知。第二,主打短标的平台不排除自融嫌疑,事实上健康的借款周期至少应维持在3-6个月,试想为什么这个平台总能找到那些借钱只借几天、一个月的个人或企业,是猫腻还是胡闹?第三,总能投用户所好无限量地供应短标的平台,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拆标,且是拆标行为中最严重的期限错配,一旦资金链异常,必死无疑;二是假标,投资人既然这么喜欢短标,那就拼命地造呗,借新还旧,哪天没钱进来了我再跑。有数据显示,平台标的期限越短,发生问题的几率越高。据统计的499家推出天标产品的平台中,有94家成为了问题平台,占比接近20%。
事实上,长标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利率较高且稳定;以等额本息形式还款的长标,投资人每个月都有一定回款,可以进行复投,算下来的复利可高多了。但我们首先应当明确,在进行P2P投资时,我们需要考究的是平台的安全性,而不是在标的长短上拧巴。风险高的平台,管他长标短标呢,该出问题的时候一样兑付不了;如果能够选对一家安全、稳定的平台,进行长标复投,不仅能够将收益最大化,还省去了短期内频繁、重复筛选标的的精力。总之,短标没有传说中的那样美好,长标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不堪。
错误认识平台大小与风险的关系
很多投资人都无条件的相信平台背景,只要背景强大,就一定可靠,背景公司会出来兜底,这也是种误区。在中国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母公司只会在出资额度的范围内承担P2P平台公司的有限责任。只有在平台出问题的损失远小于它的品牌价值时,才会兜底的,损失过大后,想兜底也无能为力啊。尤其是像现在,很多背景平台待收都做到了数亿,数十亿,数百亿,以后甚至会破千亿,背景公司哪里还有能力给你平台兜底啊。
盲目认为大平台资金雄厚,不会轻易出风险;小平台资金量少,客户少,没准哪天就跑路了。这个思路乍一听貌似有道理,但是细细琢磨就能发现站不住脚。p2p行业是新兴行业,无论是由传统企业转型的平台,还是新兴平台,都会面对同样的机遇与同样的挑战。大平台虽然资金雄厚,但资金链也相对较长,一旦中间出现问题,后果往往比小平台更加严重。
其实背景不是最重要的,平台要发展还得靠好的业务模式,好的风控,好的运营,过分迷恋背景是不必要的。毕竟有个好爸爸只能助一时,却不能助一世,只有自己努力才能恒远。
所以,平台规模大小,我们可以当做投资的参考要素,但判断平台是否安全的标准,还是要看平台是否合规,是否具有相对安全的p2p平台都会具备的基本特征。
错误认识银行存管与风险的关系
根据相关监管要求,P2P网贷平台必须由商业银行对平台资金进行严格存管,能通过银行严格审核并认可合作的P2P平台在综合实力上一定不错。
存管是合规的重要一步,选择有存管的平台是投资人投资过程中的必选项。
银行作为P2P网贷平台资金的存管人,能很好的规避平台设立资金池、自融、降低平台跑路等违法违规风险,但银行并不对网贷投资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承担资金管理运用风险。
对于广大投资人而言,资金存管是靠谱平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银行不会背书,存管后的平台出现其他经营风险的情形也是不可避免的,安全永远是相对的,存管平台不能做到100%靠谱。
错误认识抵押和风险的关系
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起家时坚持效仿欧美的纯线上借款模式,不仅主张无信用借款,更坚持不兜底,虽然遵循了P2P模式的初衷,在国内却是非常行不通。由于国内征信环境不健全,国民的个人信用保护意识也不够强,信用借款在国内基本上等同于做慈善。2015年拍拍贷的坏账规模据称是950万,一季度坏账率为1.72%。然而投资人对该数字并不买账,有投资人称真实坏账率是这个数字的十倍都不为过。虽然说法夸张,但也侧面印证了信用借款在国内不成熟征信体系下的生存难点,抵押借款模式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国内P2P行业的主流。于是,在P2P平台日复一日“有抵押,很安全”的渲染中,投资人越来越偏爱抵押标,长期下来就形成了这样的认知误区:借款人一旦违约,平台一定能处置抵押物变现弥补资金损失。然而风险教育体系的缺失,再加之行业的引导偏差,抵押物逐渐变成了一些投资人心中的平安符,看到就心安,殊不知抵押物也暗藏玄机。
通常情况下,车子和房子是P2P行业最常见的两大抵押物,也是投资人比较认可的两种抵押借款模式,二者各有弊端。首先,抵押物变现风险。房产容易受宏观环境影响,万一当地房价出现腰斩,房子以低于估值的价格售出,便无法完成覆盖投资人的本金和收益;在一些房产交易活跃度较低、房产市场去库存压力较大的三四线城市,房产的变现能力就更差了。不过车贷相对房产来说就乐观了许多,近几年国内二手车市场持续繁荣,汽车资产的处置难度不大。需要注意的是,汽车属于消耗品,贬值速度较快,我们在车贷平台投资时,应当留意平台针对车辆估值的放款成数是否在合理区间内,一般放款额度是车辆估值的5-7成,以确保平台在处理资产的时候有足够的溢价空间。其次,重复抵押风险。重复抵押的房产一旦涉及违约,会依照先后顺序进行清偿,P2P平台若不是优先债权方,房产剩余残值可能无法覆盖资金成本。车贷也如是,尤其是二押车已经成了车贷行业的灰色地带,不少平台盲目进行资产端扩张,默许车辆二押行为,在资产处置环节中同样要面临债权的先后问题。最后,平台兑付风险。房产抵押项目通常期限较长,单个项目金额较大,一旦坏账会给平台带来极大的兑付压力。
事实上,抵押标的猫腻还不仅仅藏在房子和车子里,更躲在令人目瞪口呆的奇葩抵押物中。P2P历史上可考的奇葩抵押物就有酒、书画艺术品、海鲜、奶牛、域名等,这种抵押物坑在哪儿呢?首先,这些抵押物所涉及到的养殖、渔业、艺术品领域等,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既遥远又陌生的,根本无法判断其准确估值,陌生领域的市场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最难以把控的。其次,艺术品类的抵押物受市场影响较大,价值易波动,可能会出现实际价格与估值出入较大、无法覆盖本金的情况。万一涉及到真伪问题,资金风险又被进一步放大了。最后,域名、网店等虚拟物品作为抵押物,在还未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必然会存在定价难、估价难、转手难的问题,无疑会直接削弱抵押物本身的保障性。当然,除了奇葩抵押物之外,P2P行业中还存在奇葩偿债品,比如有平台称其旗下的黄花梨树单棵价值3000元,可通过资产过户的形式兑现给投资人;还有平台称投资人资金可兑付其母公司的酒业股权或酒水;再远一点,2013年爆雷的乐网贷,老板号称拥有价值超过450万的大蒜可高价变现,解决兑付困难。
盲目相信新闻和广告
明星偶像、名人站台是不少土豪P2P借助于明星效应为自身做品牌宣传,以期提升平台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但明星偶像站台并不能确保平台的100%安全合规,也不能确保平台产品100%优质,投资人在选择这类平台的时候要理性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能因为有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站台就可以任性投,不盲目相信权威,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是投资人的投资信条。
除了不要盲目相信明星广告,也不要盲目相信关于某些公司为了宣传而发布出去的“新闻”,在这个获取信息非常便捷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要懂得如何筛选信息。
盲目相信第三方或“专家”
网贷门户和第三方设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做评级,影响力较大的有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等,第三方机构在做评级时基于平台的真实运营数据为基础,不可否认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并非绝对。首先评级系统局限性很大,拿网贷之家为例,主要就成交积分、人气积分、分散度、流动性、透明度、杠杆几个方面加权计算出排名,很多指标跟风险关联度不大,基本上交易量大的平台都能进评级,而这里面有很多质量不咋地的平台,真正有价值,有发展的小平台,却无法通过评级挖掘出来;其次,第三方门户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存在部分掺水现象,一些硬实力性价比不怎么样的平台也混入了其中,排名靠前的平台爆雷的现象每年都在发生,盲目依靠第三方评级着实不可取。
另一方面,现在网上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厥词,很多朋友在还不了解p2p的时候,容易轻信了“专家”的推荐,所以我们在接触这些建议或意见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理性投资。
今年是p2p在中国的第十年,也是p2p行业风云变幻的一年,银监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p2p行业持续被洗牌,留下来的平台可谓是“被大浪淘过的金沙”了,但即使这样,朋友们还是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持续理智,持续保持警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