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披、银行存管、备案制说起 P2P成熟了吗
最近,P2P行业的规范与自律再一次成为了媒体的焦点。 昨天,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登记与信息披露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共有10家互金企业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正式接入信披系统,对机构基本信息和运营信息进行披露。 包括陆金服、宜信惠民、有利网、积木盒子等在内的10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此平台上公布了自己公司的机构治理信息、运营信息以及经过审计的年报等财务信息。而在更早之前的6月1日,上海金融办发布了《上海市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除了备案登记等基本要求外,其中还明确要求平台应当在6个月内“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 如果再加上现在频频被媒体提及的“8月24日整改大限”即将到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监管、自律、合规都是P2P行业目前发展最重要的主题,甚至没有“之一”。但是如果再仔细想一想,这三个词与P2P行业如影随形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在我的印象里,从2015年开始就有人在说互联网金融行业处于监管提速、深度洗牌阶段,而到现在2017年,用这两个词形容整个行业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一直用这样模糊的词描述这个行业,似乎看不到其中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有一个51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一些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和衡量这个行业的成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这个行业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尽管没有办法做太宏观的研究,但51君觉得或许从一些小的行业切口,或者一些小的事件,更能体现体现其中的一些变化。 信息披露:包括权威的监管与自律机构、第三方平台的搭建,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准确;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关于逾期率、盈利状况等一些相对敏感数据的公开程度;以及参与信息披露机构的数量,是个体的行为还是行业的“标配”。 资金存管:同样包括平台参与的数量和普遍程度,或者说存平台在整体行业中的占比;资金存管形式的选择,严谨和安全程度;合作银行的属性及参与的积极度。 备案制:理论上备案制其实是一个准入门槛,但是结合国内备案制有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的大背景,备案制进展的速度其实很能说明到底有多少平台能够迈过这个基础的门槛。如果对比其他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情况,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数据确实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公开和透明。在此前聊起互金上市潮的时候,51君也提起过,许多平台一定要争夺一个上市席位,有一部分原因也是来自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有利于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昨天晚上,51君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官网上下载了几家公司经审计的财报并且仔细浏览了各个项目的信息之后,不得不说,其细致和公开程度还是远超过51君的想象的。 比如之前在行业内一直讳莫如深的盈利问题,在财报中就一目了然。在首批试点的这几家平台中,有4家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3家亏损,另外三家则尚未披露。 根据报道,首批10家试点单位披露事项共计47项,其中强制性披露32项,鼓励性披露15项。从业机构信息和运营信息披露中,从业机构注册地、经营范围、法定代表人、实缴资本、银行存管情况、投融资人数、借贷余额、逾期率等数据都是必需披露事项,保证投资人在了解真实有效的数据基础上进行选择。 这可能是至今为止,对于平台数据要求最多也最深入的信息披露系统,然而即便如此,这离满足监管的全部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早在2015年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已经指出,客户资金存管账户应接受独立审计并向客户公开审计结果。而在2016年发布的网贷行业监管细则中,更是拿出一整章完整地对信息披露做出了细致的要求。 在这几年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期间虽然也有第三方机构帮助这些平台做数据公示,许多网贷平台每年也发布年报,但数据的有效性很难得到保证,在强制性和权威性方面都欠缺说服力。 因此,在51君看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信息披露平台的上线,或许至少可以算是行业成熟的一小步。 不过显然,眼下这十家试点平台接入数据与市场上现存的上千家平台的数量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且还有一些延展数据的接入没有完成。 根据媒体报道,接下来协会还将扩大接入范围,鼓励各会员单位和非会员平台主动接入。下阶段,还会要求接入平台对项目信息、产品信息进行披露,并纳入自律、惩戒等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信披标准。 说完信息披露,再来聊聊最近议论纷纷的资金存管。 这半年来,关于存管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会有媒体不定期地更新,已经有多少个平台接入了资金存管,除此之外,就是又有哪些银行开通了资金存管业务,尤其是最近,新网银行等一些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也在积极介入。 在网贷监管细则刚出台的时候,据银监会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6年6月底,国内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有2349家,以此来算,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符合监管要求的平台不足3%。而根据某财经网站最新数据统计,截至5月底,1463家正常运营平台中,已上线银行资金存管系统的网贷平台为228家,另有130家平台已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但尚未上线存管系统,完成银行资金存管平台占比达到15%以上。当然,这个比例的提高,不只是因为完成资金存管平台数量的增加,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减少了近1000家。 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分子和分母两端的变化都在指向一个趋势,就是行业的合规和成熟。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上海最近发布的网贷监管“征求意见稿”,还是最近北京网贷行业监管机构透露出的信息,都在指向本地存管的原则,即平台应选择在本市设有经营实体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客户资金存管,尤其是在取得备案资格之后。如果真的是这样,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平台和银行继续拓展此项业务。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也是继拒绝“联合存管”之后,监管对于资金存管业务要求的进一步升级。 最后,是备案制。去年年底,银监会、工信部、工商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简称《指引》),备案制也正式从监管细则里的一句话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 对于新平台而言,只有在地方金融办备案之后才能进行资金存管、申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等事项。而对于老平台来说,则是需要经历“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之后,提交机构经营总体情况、产品信息及违法违规整改情况说明等之后才能获得备案资格,而且时间需要控制在50天之内。 在《指引》下发之后,只有进行备案登记过的平台才有资格从事网络借贷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并非是牌照制,但我们或者可以理解为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 “持牌经营”。 一方面,备案制大概是未来P2P行业的门槛,所有迈不过这道门槛的平台都与接下来的发展无缘,从无限制的野蛮生长到有限制有节制的进入,这本身就是一个行业逐渐成熟起来的表现。 另一方面,老平台如果无法完成整改,备案制不仅将他们挡在合规的大门外,而且平台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会在短时间内见分晓,“拖字诀”再也不能发挥作用。虽然到目前为止,备案制都还在进行中,但至少这是个不错的开始。 虽然从以上三个标准,国内的网贷行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但是至少,我们已经可以期盼“他”的成熟。
页:
[1]